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系牡丹江市教育局直属公办高中,1952年建校,200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作为“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和“教育部现代化实验学校”,在新课改开局之际,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改各项工作,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年度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文件及政策精神,开展新高考理论和课程标准、新教材使用培训,充分发挥教务处—教研室—备课组的教研专业支撑作用,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课堂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注重“五化”高效课堂建设,实施“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努力研究新课程,规范新教材教学设计,编写新课程教学“学案集”,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认真学习新课程新教材省内外示范校工作经验,形成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课程改革有序推进。
二、组织保障
发挥学校党委统领作用,建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校级副职领导为副组长,各处室及各学科教研室主任为组员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组。
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孙奇峰
副组长:彭娟 高恩福 金忠波 朱君安
课改工作推进组:
组长:彭娟 高恩福
组员:各处室及各学科教研室主任
三、工作内容
(一)系统课程设计
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围绕一个主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能的优秀人才;
(2)明确三个阶层——基础型,发展型,创新型;
(3)聚焦九种素养——生存素养,人文素养,科技素养,规划素养,实践素养,学习素养,创造素养,领导素养,自主素养;
(4)抓牢十六个要点——运动与健康,文明与守法,阅读与写作,逻辑与推理,爱国与责任,梦想与目标,专业与人生,专注与积累,实践与操作,思维与构建,集成与融合,辨证与批判,交流与互鉴,国际视野,自主管理,自主学习。
2.构建新型课程五化体系
在我校原有的“五化”高效课堂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新型课程“五化”体系。
(1)通过校本化,把国家课程转变为学校课程;
(2)通过生本化,把学校课程转化为学生课程;
(3)通过多样化,为学生提供立体多元的个性课程;
(4)通过一体化,让必修课、选修课整合在一起,让高一、高二、高三课程融合在一起;
(5)通过生活化,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二)鲜明德育导向
一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将培养理想信念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任务;二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把家国情怀作为学生的第一核心素养;三是开展英雄情结教育,把英雄情结作为学生的重要核心素养。
(三)加强教学实践
通过夯实常规教学管理、明确教学理念、强化课堂建设、开展典型带动,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形成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是推行大单元备课及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的主题阅读课,把每一节课演变成阅读课,推进阅读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落实。
二是推行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思维导图构建,让思维可视化,让核心素养落地。
三是推行数学、物理思维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扩大思维长度,拓展思维深度。
四是推行项目化学习及学科有效融合,开展多学科联合教学,引领学生跨学科学习。
(四)扎实科研引领
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提升的原则,深入开展教育探索,努力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要确立主导课题,二要强化课题研究,三要促进成果转化,四要以研究的姿态应对新课程、新高考。
(五)打造雄厚的师资队伍
从学历上看,学校拥有硕士研究生46人,本科以上学历276 人;青年教师均毕业于全国名校,主要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从职称上看,学校有特级教师4人,正高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36人,中级教师156人。从培养方式上看,学校先后实施“师徒结对工程”、“蓝青工程”。
今后,将以学期汇报课为抓手,优化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以每学期一节研究课为抓手,提高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以每年一次文化论坛为抓手,增强特级、正高级及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以每学期一次的班主任教育主张论坛为抓手,提高班主任教书育人本领。强大的教师队伍将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六)健全新课程校本教研体系
围绕新课程实施四大重点(课程建设、走班教学、综合素质评价、教师队伍建设)、三大难点(核心素养下的质量标准、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改革、全员导师制)开展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案例。
(七)建立辐射带动体系
建立教育教学开放日,举办新课程论坛,带动三校联盟学校同步发展,带领周边学校实施改革。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