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连曰胜,语文高级教师。1940年出生,现年80岁。1960年8月参加工作,先被分配到宁安工农师范学校任教,于1961年3月调到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工作至退休,后又返聘回校继续工作,在牡二中工作长达47年。长期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并担任班主任工作达29年,后担任室馆组组长等职务。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我的二中情愫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2019年将过。我已退休21年,真正离开我热爱的牡二中也已经12年了。在闲暇的时候,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来到我曾经倾注了全部青春和深厚情感的学校,听听校园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看有序美丽的校园,摸摸学校西门内的那颗老柳树,心中油然泛起无限的感慨!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于一九五二年建校,二O二二年是学校七十周年华诞,学校将每年九月二十日定为校庆日。
这是二O一九年的初秋,天高云淡,格外壮美。当我又一次踏进二中大门的时候,感情的潮水便迎面扑来,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二中的一草一木是那样亲切,学校在花园中,花园在学校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风景中,西门内那棵老柳树,我对它情有独钟,我多想拥抱它,它是那样的粗壮、墩实,树皮经岁月的刻刀,雕琢出图案式的花纹。
穿越时空,那是一九六0年四月,牡丹江师范学校二中实习队一行30多人,在二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队伍刚到西门口,一支初具规模的乐队便迎了出来,行进演出,奏起“迎宾曲”,当时这棵老柳树是那样的稚嫩青葱,也在摇动着枝条,这不就是二中的“迎宾松”吗?它的年轮无法考究,北国四月还是春寒料峭,但它还是吐出嫩嫩的芽苞,正孕育着“春风杨柳万千条”。
当时二中还是初级中学,我在52班、53班实习语文课。上的第一节课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至今还有许多段落我能够背下来,上课教具特别简单,只有一台唱机(唱机,亦叫留声机,用手柄摇动,碟片随转盘转动,发出声音。),用于课文范读,此外就是自制的课文结构挂图。但同学们还是感到很新鲜、很生动,课堂上充满了学习的快乐。那些老物件若能保存下来,该多好!课文感动了我,也滋润了同学们的心田,这是初中实习时光的美好记忆,从此便和教书结下一生情缘。短短一个月的实习很快过去了,分别时同学们与我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再见了亲爱的同学们,再见了西门前的热情的“迎宾柳”!
我于1960年8月毕业后先被分配到宁安工农师范学校任教,当时我想,有一天能回到牡二中工作多好。这一天终于来了,一九六一年三月,我终于有机会对调到二中工作,一干就是38年,“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开始的时候,我担任59班班主任,那时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课余时间还要平垫操场,学校在一天天变好。当时59班刚刚步入正轨,师生也很和谐,到了初三的时候,因为我年轻,不能带毕业班,这是我与59班的一个遗憾。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能理解。但是同学们没有忘记我,2006年59班的同学们与我再次相聚。
事情由王明华同学发起,当时大多数同学已经退休,王明华家住吉林,一场重病之后,刚刚康复,不听家人劝阻,一定要自己回牡丹江市二中,看看学校、同学、老师。当时我在学校接待了他,又相约了其他同学,回顾当年在二中的学习生活,并在公园门前集合,拍下了一张珍贵的集体照片(59班2006年师生相聚照片),成为永久纪念。
一九六二年秋季,学校安排我担任初一新生71班班主任,这是我到二中工作后负责管理的第二个班级。当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71班班风很正,同学们都在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的氛围中主动的学习。课外生活也很丰富,学校北面业余体校(体育馆)对外开放,有速滑班、乒乓球班、篮球班等,那是他们活动的又一个天地。我班徐艳南同学乒乓球打得出色,下一届76班高艳华(曾任牡丹江市副市长)也球艺精湛,在比赛中既是对手,又是好朋友。当时体育老师张志纯带领她们参加黑龙江省基层乒乓球锦标赛,夺得全省基层少女团体冠军。这一段时间涌现出一批优秀运动员:杨国芝、姜宝善、丁自来、付佩武等。学习雷锋活动也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同学们去火车站服务,去卫生队清运垃圾……
学校还为同学们课外活动准备了兴趣园地。学校操场东侧有植物园,各班级分得一块实验田,我们班种的是水萝卜,春末、夏初,小萝卜嫩嫩绿叶,从泥土中拔出,清脆可口。每个同学都是小园丁,收获的新鲜蔬菜,都高高兴兴地送到学校食堂。
一九六五年初中毕业时,71班有四名同学考入一中,四名同学考入二中(当时二中已经在1959年变成完全中学),8名同学考入省级中专。当时市里开办了很多技工校,没有升学的,都考上技工校,毕业后都有工作,学生、家长、学校都很满意,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那一年,空军来二中“选飞”,七十班徐从新就是我校第一位被选上空军飞行员的。他们都没有上大学,却在社会大课堂里成长、发展,成为普通劳动者,成为有用的人才。
71班杨永生读书时是英语课代表,每次考试都是多科100分,那时人民公园大门刚刚建好,他就写出一篇赞美的文章。初中毕业考入牡一中,“文革”时下乡去庆阳农场,回城后一段时间做牡丹江市白灰厂党委书记、总经理;刘洪起同学上学时就有音乐特长,每到“八一”建军节就去铁岭河慰问部队,他的笛声悠扬,感动在场所有人,在建工校毕业后,工作一直很努力,后做建工集团老总;齐双全在校期间,学习努力,后考入黑龙江省粮食学校,八十年代担任牡丹江市粮油公司总经理,是高级政工师;郭文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考入绥化铁路司机学校,后来是牡铁分局水电段的负责人。
孙玉华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做班级学习委员,毕业后考入省商校,后来一直在药材公司工作;李君学习努力,工业学校毕业后在电磁厂工作,有魄力,做厂长工作。
还有李德湧、卢焕林、曹淑芳、李桂芬、梁玉芝、齐淑芬、李若玉等,在不同岗位上都很优秀,特别是李若玉一直是负责同学们联系的“秘书长”。只有两名同学在外地,一位是王美英,65年响应号召去大庆工作,为祖国石油事业奉献青春。一位是赵香春在讷河糖厂工作。
同学们毕业后还保持着二中的优良作风,我与他们的合照也最多,让我珍藏着往昔美好的初中时光。三年朝夕相处,我们建立了深厚友谊,直到今天。
1966-1976年,老柳树也经历一段难忘的岁月。学校遭到严重破坏,“红卫兵”派别斗争你死我活,老柳树南面有一小广场叫“西小院”(现在体育馆的位置),那里有锅炉房,锅炉房旁边矗立着一座30多米高的大烟囱,这里是学校的制高点,各派都把广播大喇叭安到上边去,争夺宣传阵地。为争夺制高点,各派学生大打出手,“要文斗,不要武斗!”解放军宣传队在高喊口号。惨烈的一幕幕,也让老柳树触目惊心,昔日书声朗朗的教学大楼,如同经历了一场战乱,美丽的校园成为一座废墟,教学楼只剩下一个空壳。
一九七0年五月,“备战备荒”是中心任务,牡丹江开始“7051”浩大的防空壕建设工程,学校防空壕由大门延伸到操场、植物园。那是冬天,天寒地冻,每挖一锹,都费很大力气,为了抢进度,大家日夜奋战,有的同学手脚都冻坏了。刘汉校长也同我们班在楼门前一起劳动,因为年龄大,不慎摔到壕沟里,休养了好几个月,难“啃”的地方就用土炸药爆破,由工宣队师傅引爆,有一次把校门炸坏,幸好老柳树没伤着,躲过了一劫,因而至今它还能忠于职守,静静地守护着校园。
说起“土炸药”还真有一段故事,王一鹤老师是化学组教师,革委会决定让他负责研发土炸药、土火箭,“兵工厂”设在东边植物园北侧,临近公园,他和几位化学老师研制的“小火箭”,在操场上试验成功,训练用的纸手榴弹也研制成功。里面炸药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提炼硝酸钾的主要原料是农村锅灶里的草木灰。我带着全班同学到铁岭镇东边的大磖子村收集,分成小组走家串户,其中一个小组的张某某同学刚出农家院就被主人家的大黑狗狠狠咬了一口,痛得直叫,我同主人家商量要了一小撮狗毛,回家烧成灰敷到伤口上,后来渐渐地好了。就是这样把搜集到的草木灰送到“兵工厂”熬制硝酸钾,土炸药就是这样炼成的。
这批学生就是72届学生,他们学了一些文化课,当时实行开门办学,在西村五队有上课时间,由带队的老师和农民讲师授课,也参加生产队的秋收,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升学的机会,当时王锦荣同学是基干民兵中的女同学,被沈阳军区选调,当兵入伍。
一九七五年,二中在迎门山建立农场。各班轮流去农场劳动,条件十分艰苦,五月山上刚刚化冻,就开始整地,宿舍周围常有山蛇出没,同学们都不在意。记得端午节那天,下着淅淅沥沥小雨,不能下地劳动,驻农场的两位工人师傅,给我们买来三斤猪肉,我们想在山上吃顿端午饺子,同学们从菜窖里取出萝卜,削去腐烂的地方,剁好陷、和好面,分到四个小组,大家边说边笑,边包饺子,一锅又一锅的煮,直到下午三点,这是我有生以来最美的一餐饺子“宴”,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历历情景。
一九七六年十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西门前的老柳树,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二中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在“文革”对教育事业造成的满目疮痍中开始复苏。我教的那个班1973年进校,1978年毕业,文革中虽然断断续续学了一点文化课,但是水平很差,为了迎考出成绩,学校决定将这期各班级打乱,重新分班,各班将理科学习好的抽调组成一班,由时广义老师做班主任,文科好的抽调组成二班,由迟纪任老师做班主任,三、四班为普通理科班,五、六班为普通文科班,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高考中有十多名同学脱颖而出被高校录取,而且有五名同学进京,其中王丽梅进入二中五年来,一直坚持学习,她父亲是日报社编辑,家教也很严格,由于成绩优异被北京大学录取;沈洪波同学被北京邮电学院录取,记得在修“战备工程五中防御工事”劳动中,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他却躲在后面,我批评他,他说:“老师,我这双手是拉板胡的手,这样的劳动,我晚上不能拉板胡了。”我无可奈何,只好由他。再就是1979年魏绪明同学作为黑龙江唯一的学生代表参加全国数学竞赛授奖仪式。他的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二,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为二中争了光。
78年以后,王颖同学考入佳木斯医学院,毕业后在红旗医院工作,2018年被评为龙江名医。
78届毕业生不乏自主创业的好典型,康展英同学家庭困难,没有参加高考,在北京学习催乳按摩,经过努力成为一名培训师,有自己的工作室,用自己的高超技术,为许多年轻妈妈排忧解难。年近60岁,还在做有益的工作。
康殿英好友孙文波,大学毕业后,在政法战线工作,是一名优秀法官,2017年在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她作风清廉,工作严谨,平时不写信,不打电话,退休后来看我,表达了那满满地师生情谊。
康殿英还有一个好友叫李杰,在校园里捡到50元钱交给学校,当时是七十年代,也是不小的数字,我为她拾金不昧的精神发自内心赞赏,到现在还保持着师生联系,另外还有金纪忠曾留校教体育课。
78届毕业生,在二中学习、生活、劳动五年,我一直送他们毕业,也算别样的好作品,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迎门山农场劳动,下车间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公园挖湖养鱼,修五中战备工程,温课备考。
80届六班是我带的难忘的一个文科班。当时文科招生人数少,很难考,所以同学们不愿报文科,一些数学成绩不好的同学,勉强的报了,组成六班,共有三十多名同学,学校领导很重视文科班,由我来当班主任,科任配备很强,政治课由刘荣桂老师(特级教师)担任,数学由顾光武老师(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担任,外语由鲍福利老师(教育学院研究员)担任,地理由张海楼老师担任,历史由赵滌飞老师担任。当时高中是二年制,经过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教学中精讲多练,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一对一的精准辅导(当时辅导完全是义务奉献,没有收费补课等措施),加上同学们勤奋努力的学习,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好成绩。三十多名同学高考初考时全部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时上线率达到30%以上。其中周伟同学考入哈师大政教系,现任建设局副局长;赵伟河考入鸡西矿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刘雅宾考入“八一”农垦大学;于新秋考入鸡西师专,现任黑龙江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秋梅考入黑财专,毕业后留校任教;刘桂萍考入大庆师专……
没有录取的,也有创业典范,团支书鲁守平在公园开了一个射击游戏厅,85年组织同学在公园相聚,聚会的主题是“找回童年”。同学们玩得特别开心,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在水上飞翔……”真的找回了童年。
学校领导对这届文科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我被牡丹江市政府授予模范班主任荣誉称号。这是我在二中送走的第一个文科班。
之后,带的83届一个班,只教了一年,因为弟弟有病,不能当班主任,班级被解散,同学们分到其它班。虽然与同学们相处时间短,但与他们的情谊还很深。韩兆荣大学毕业后在二中任教,是国家级骨干教师、牡丹江市中学政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年2月这个班成立了同学会,刘璐为会长,贾喜双为秘书长,在市里的同学有周连生、李培杰、肖传芹、段立波、付明松、孟慧涛、李桂芹等。其他有张海涛在深圳开发房地产,何景新在青岛经营饭店,刘星在天津工作,付明松在牡市经营一个橡胶厂,都是民营企业主管。
一九八四年暑假,省教育厅组织一批教师去兴城教育疗养院休假,学校领导为了照顾我,让我调整一下身体状况,推荐我带着经验交流材料去兴城疗养。兴城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保存着完整的明朝建筑,特别是完整的古老城墙,威武雄壮。城内的街道、屋舍俨然都按明朝风格进行修缮、重建。疗养院是建在海边附近,院内繁花似锦,廊台宽阔,疗养人员可在那里进行娱乐活动,每个疗养院都有一个温泉池,是这里疗养院最大特点,可在那里沐浴,休憩,很感谢省教育厅为我们提供如此舒适的休养环境,“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几乎每天饭后我们都集体到海边游泳、嬉戏。海边空气别样的清新,面向大海,心旷神怡,有时我们也到海边买些螃蟹,请店铺服务人员清煮一下,味道很鲜美;有的同伴乘坐渡船到对面菊花岛一游,顺便买些醃制海哲头,带回来大家慢慢享用。
疗养院还组织我们去山海关游览,在那里我们鉴赏了“天下第一关”的巨幅牌匾,“雄关漫道真如铁”,到老龙头观看长城的起始点的凶险、沧桑,之后爬上一个小丘,到了姜女庙,细细品味那幅对联深厚的文化底蕴,聆听那动人的故事。这里城区不大,但游人如织,山海关是秦皇岛市的一个区,使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诗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
兴城疗养回来,满身轻松,决心不负领导和学校的期望,更加努力地工作。暑假里西门的那棵柳树更加枝繁叶茂,等待着新学期的开始,迎接新的同学。8月,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一、四班班主任,新的征程又开始了——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个班就是后来八七届高三、二班(文科班)的前身。
八七届共四个班,四班位于南楼走廊的尽头,环境比较肃静,班长是李洪军,团支书是薛晓红,组织委员刘成江,宣传委员庄妍,体育委员王克伟,学习委员李凤玲,文娱委员孙晓岩,生活委员丛文。
由于同学们很努力,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位于全学年之首,第一次参加校运动会获得荣誉奖,班集体风气正,学风浓,同学们都说我经营出一个好班级。记得有一天中午,李凤玲同学骑自行车下七星街大坡时突然摔倒,抢的满脸是血,全口牙都活动了,此时正巧赶上同班田原同学路过,二话没说背起李凤玲奔向二院(当时在太平路),田原的母亲是二院大夫,经过紧张施救,李凤玲恢复正常,门牙保住了,面容也没大碍。开运动会时她给班级运动员买了冰棍汽水,表示她对集体的深深热爱。后来田原与孙涛同学转到一中,再后来田原在国家发改委工作,孙涛同学现任东宁县委书记。
曲同学我一直在惦记着她,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见到,她父母都是某中学教师。那是高一时候,她初中学习很好,中考之后,意外车祸,使她头部受伤,学习渐渐跟不上,于是产生轻生念头,这一情况她父亲是知道的,经常来学校在走廊偷偷查看,有一天曲老师问我,女儿来上课了吗?我说:“今天没来。”他马上意识到不祥的事情要发生了,与女儿失去了联系,哪都找遍了,我也发动同学到某中学周围堤壩上巡找,无果,这样过去两天。当时59班毕业了的部分同学聚会约我吃饭,我在饭桌上闷闷不语,他们知道了情况,劝我说事情已发生了,担忧也没用,也许过几天就回来了,到了第四天曲老师把她送到学校,说她坐了一列火车,在火车上她一边瞅着窗外,一边把书包里的书一本一本扔出车窗,周围人看出来,是孩子离家出走,好心人规劝她,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在好心人的规劝下,她重新思考人生,决心振作起来,真是万幸!这次事件,让我重新审视班主任这个工作,班任工作需要做到细微之处,要善于观察学生思想行为的蛛丝马迹与波动,不然会铸成大错。曲同学回到班级后,同学们对她都很热情,帮她重新买了教科书,在温暖的大家庭中,曲同学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她擅长短跑,在校运动会中她和另外三名女同学组成4×100米接力队,夺得学年第一名。班集体凝聚力就这样一步步形成。
1985年9月10日是第一个教师节,这是全国教师的最隆重的节日,放假一天,开展庆祝活动,市委市政府奖励一批教师,我是其中之一,荣幸得到一个“桃李满园”的奖品——笔筒,笔筒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它既有艺术价值,又有收藏价值。(见《长寿》杂志2019年4期)。至今我还保存着,清油涂的地方有些裂痕,但依然有光泽,我决定把这个珍贵的笔筒,献给二中校史馆。
这次奖励只是一个起点,工作还需再努力。以四班为基础成立高二、二班,其它三个班的学文科的同学充实进来,班额达70多人。
高二、二班干部进行调整:张禹同学品学兼优,有组织能力担任班长,白明石同学担任团支部书记,王羽同学担任宣传委员,其它未变动。学校很重视科任配备,数学是朱宪民老师,英语是吴丽娟老师,政治是李建平老师,地理是李学农老师,历史是杨成菊老师。我从来没带过人数这么多的班级,有些招架不住,这需要埋下头来努力去干。张波同学是从七中转过来的,成绩提高很快,获得银质奖章,学习踏实,又善于联系同学,决定安排她做学习委员。英语课代表是韩艳新,语文课代表是李瑞林,数学课代表是贾丽芹。
学习风气渐渐浓起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同学,像邱霞、单文红、于乔、梁丽、王健英、王羽、王伟等。邱霞、单文红一起考到长春,他们说,星期日在公园湖中泛舟,回忆起在二中读书时紧张而有意义的历历情景,感到特别充实,特别留恋。
课外活动也开展起来,王辉、李锁柱创办手抄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别是他俩写出一手好字,令人赞叹,可惜没有保存下来。张禹、周彦魁、秦志毅在学校讲演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在足球比赛中,班级女足获得学年第一名。班级还渐渐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有一次我家中有事,正值学校平垫操场,班长代我去学校领任务,每班需要几车沙土,张禹请他父亲协助解决沙土问题,沙土运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卸车、铺垫,圆满完成平垫操场的任务,受到学校的表扬;学校运动会,又是同学们自己组织,成绩也很出色。班级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风貌,大家凝聚在一起就是强有力的班集体,班级同学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高三、二班同学,当年40多名同学通过高考初考,高考统考后,张波考入中国人民政法大学,单文红考入吉大,邱霞考入东北师大,张禹考入黑大,丛文考入牡师院,还有刘绘新等一些同学考入大专和中专。当年历史学科高考平均分超过一中成绩,杨成菊老师受到嘉奖。
丛文毕业后,一直努力工作,现任教育学院副院长。
王辉思维敏捷,工作能力强,一直在民政局做领导工作。
孙晓岩参加“成考”考入北大,毕业后,在佛山考取公务员,工作出类拔萃,学习从不放松,目前还在准备今年8月参加司法考试,这种砥砺前行的精神令人佩服。
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的:周彦魁在二中任教;仅在四中工作的就有李洪军、刘丹、姚凤阁、梁丽、王建英、江玲等。
邱兆斌、张昌龙、张波(男)都是敬业的公务员。
郭大东、王克伟、陈同平、张国权、于艳、刘宏、李莉莉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得都很优秀。
朱立是自主创业的楷模,没有考上大学,在一家日杂商店做售货员,后来下岗,夫妻就到社区去卖蜂蜜,渐渐地发展起来,有了自己的商店,虽然一路走来也是困难重重,但现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于乔是英语学科的尖子生,凭着自己的专长,给学生们补习英语,教学水平被家长认可,我的孙子也曾在她那里补习过英语,她有自己的英语教室。
李锁柱进入高中,我就看出他是一个聪明学生,但是贪玩,我也进行过多次家访,但都没有把他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没有考上大学,先是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后又在顺风集团当策划,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着。
张秀华是一个稳重、善良、勤奋的同学,毕业后经营着一家饭店,平时一直都愿意帮助别人。
这里要说的是李瑞林,一家三口都是从二中毕业,李瑞林当年考上省警校,毕业后在交通局工作,业余时间是牡丹江交通台一名业余主持人,他主持的《老瑞读报》节目是优秀栏目,他已成为牡丹江市名人。李瑞林的好朋友是张瑞。张瑞是理科班的,但他喜欢文学。他的作文《我就是我自己,我不属于我自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辩证思维能力很强,分析了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他常常躺在绿茵茵的足球场上构思文章,他的语文成绩当年高考分数是103分(120分满点),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录取,读研后,留校任教,现在是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院长,他孝敬父母,待人和善。这就是我八七届的学生,值得我骄傲的朋友。
三十多年来,班级的建制没有了,同学们却没有中断联系,这里刘成江是热情服务的“秘书长”,孙晓岩是朋友圈的群主。
他们在新年相聚时,赠送我一条横幅:“亦师亦友”,同学们把我当成他们真诚的朋友。
与同学们相处,不只是在校三年,而是永远,永远用心去贴近他们。
带着喜悦的心情送走87届二班,又迎来了高一新生——90届高一、一班,这一期学生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后一期毕业生,班级70多名同学天真可爱,由于我长期负重工作,身体渐渐不支,高三上学期就开始有病了,主要症状:发现血尿。据大夫讲无痛血尿是肾肿瘤的主要特征,所以我当时精神负担很重,住进了牡丹江中医院,学校领导很关心,三天两头去医院探望,学生们也很着急,成群结队去医院,惹得大夫们很不高兴。病情未见好转,也确不了诊。当时校医葛大夫说你去省城哈尔滨,到哈医大二院检查一下吧。我在大儿子陪同下,来到哈尔滨,孙全胜同学在哈医大二年级就读,给我找宿舍,安排食堂吃饭,找专家给我检查,无微不至地照顾。哈医大二院专家给我做了进一步检查,说是肾结核,不是肿瘤,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但还是有个小包袱。回来后住进牡丹江结核病医院,做系统治疗,因为住进这样有传染可能的医院,就很少有人来看望,只有孙鸿钧老师经常陪伴我度过寂寞的时光,班级由刘瑞民老师来带。后来在医院进行两个月细菌培养,根本没有结核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至今也是一个谜。这个班毕业时我还和全班同学照了一个合照,有两个班主任;但升学成绩很糟,就祁红慧一名同学考上本科,还有几名是专科,每当想起90届我感到心中一阵阵刺痛,这都是我的原因造成的,至今印象深刻。2019年7月另一件事,终使我从自责中走了出来,那就是90届一位毕业生程少辉博士,前不久,也是他30年后回访母校二中的时候,在演讲中,他说失败一次并不是坏事,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其实失败中蕴育着成功。
91年病情渐渐好起来,新的教学楼也拔地而起,此时刘云川校长给我安排的工作任务是与蓝殿文主任一起,撰写牡丹江市第二中学《校史》,迎接二中建校40周年,我们二人在新楼北侧的一个小屋内,开始工作,编写提纲,收集材料,开小型座谈会,外出走访,用了半年时间完成校史第一稿,这也是蓝老师和我为二中留下的可借鉴的文字资料,以此稿为蓝本,建起二中校史室,开始布展。
学校新教学楼建成后,准备迎接省重点中学检查,来校参观的领导、教师人数不断增加,当时新教学楼的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等需要有人管理,学校就把这个工作交给我了,我便不再回教学第一线啦,虽然每天很忙碌,但精神压力小了,身体渐渐恢复。
1992年12月,学校通过了晋升第三批省级重点高中评估验收,新的形势,新的变化给二中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1992年二中建校40周年,12月25日举行了校庆大会,近千名往届校友和来宾出席大会,校长刘云川致词,并同时为新楼落成举行剪彩仪式,做为二中教师的我为学校的发展感到自豪,也为祖国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高兴,学校领导班子正满怀信心地带领师生向新的高度攀登。
1993年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学校开始重点装备五个物化生实验室,二个电教室及微机室,并全面向学生开放,特别是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组织读书笔记展览,读书卡片制作等活动,学生的读书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阅览室、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98年国家有政策可以提前退休,我要帮助儿子创业,写了退休申请。退休人员较多,人事部门很快就批下来,在退休人员座谈会上我说了很多话,声音有些哽咽,不知是感情脆弱,还是对二中留恋不舍,自己也说不清楚,毕竟在这个校园里,三十八年留下了清晰的足迹,洒下了许多的汗水,收获了“丰收”的喜悦。
退休手续办下来没多久,刘校长通知我被返聘,回校继续上班。
99年学校的工作重点是迎接省示范性高中的检查验收。
99年学校高考成绩取得新的突破,师生都受到很大鼓舞。
返聘回来后,学校组建科研室,当时科研室共有三位老师,刘荣桂、姜立中和我。
99年学校科研室承担的六项科研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研究》是“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我参加了在哈尔滨举行的中期实验成果交流会,又参加在东北师大结题工作成果汇报,参加了总课题组在牡丹江第二中学的验收工作。
99年一月二中推出了《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实验研究方案》,申请承担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任务。
我们科研室于99年创刊了《教育科研简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教师的科研成果。
在“九五”、“十五”期间共写出了《课题申请》、《实验报告》、《结题总结》等项文字材料三万多字,在写作中虽然累一些,但觉得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思维活跃了,在动笔的过程中感到“老有所用”,也在能为二中“迎检”献出微薄之力而感到自豪,并取得了一些经验性的东西,每人在课题实验中,理论水平,教学能力都会有一个跃升,我觉得在科研室工作的几年,特别充实,特别看到青年教师业务不断提高,优良作风得到传承,从心里感到高兴。
在科研室工作期间,另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听课评课,听课评课也是自己学习的很好机会,各科的知识都得听一些,评课要评到位,在课堂要聚精会神听讲。这期间,我与50%的青年教师都交流过,从而也学习到不少东西,活到老,学到老,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再就是参加学生们的研究性学习,特别是结题时,参与其中,与学生互动,探讨一些问题,即使退休之后,也有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2002年4月23日-24日“全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总结会”在鹤岗一中和佳木斯一中举行,牡二中和全省其他21所省重点高中被省政府教育厅授予“黑龙江省示范性普通高中”铜牌。人们奔走相告,传播喜讯。
这期间我参加了牡丹江市二中建校50周年简史的编撰工作,目睹了二中蓬勃发展的新面貌,2002年深秋,牡二中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关怀下,在市教委正确指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无比关注下,正以崭新的风貌迎接建校50周年的庆典,在美好的金秋收获季节,西门前那棵历经沧桑的柳树,又以它独特的迎宾方式英姿焕发,摇动枝条,迎接四面八方的领导、教育界专家以及二中校友和全市人民的检阅。
走进二中校园,视野更加开阔,环境更为幽雅。“一切为了学生”的宣传牌、文化画廊、教学楼、实验楼、图书资料楼、办公楼、体育馆及综合楼交相辉映,积淀出学校特有的教育氛围,二中的巨大变化,正是伟大祖国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从1998年返聘直到2007年,我又在二中工作了九年。2007年10月由于姜立中老师去无锡,刘荣桂老师身体欠佳,我的老伴患病住院,无力承担科研室工作,集体辞去了在校工作。
退休后又返聘在二中工作九年,总共在二中工作了47年,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这里度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自己虽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但自己初心(到二中工作多好!)没变。我喜欢读教育家马卡连科的《教育诗篇》,自己虽然没有写出《教育诗篇》,但在二中工作一辈子,履行自己的责任本身就是美好的诗篇。二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情,特别对西门前那棵老柳树总是依依留恋。
47年的往事,岁月穿梭,密密织成思念的网,成为美好的回忆。有时事情又那么巧,2013年孙子连士涵考入二中(当年考试只差2分没被一中录取,够一中小自费的成绩),但他义无反顾到二中报到。人生道路很长,但关键只有几步,他说二中是爷爷工作过的地方,自己喜欢二中,有着坚定的自信。被分班到高一、四班,魏华老师做班主任,成绩一直较好,是班级学习委员,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在高二分班时报了文科,由付天红老师做班主任,付天红年轻有为,第一次带高三,责任心很强,对连士涵要求很严格。在班级,连士涵愿意给同学们讲数学难题,学习毅力很强,每天学习到很晚,他在学习上有一个特点,不喜欢找人补课。他很喜欢马艳峰老师的思政课,喜欢徐彩凤老师的地理课。寒暑假学练跆拳道,学练游泳……他看课外书多,而且比较杂,知识面广,高二学年会考各科都是优秀,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省“三好”学生,各科老师对他都非常关注,爱护有加。
2016年高考成绩575分,文科成绩在全省排名是526名,是同年学校文科最高分,老师们为他点赞。高考后,面临的重要事情就是如何填报志愿,当时(2016年6月)晨报记者特邀资深教育界人士指导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如市一中副校长王丽艳、市二中教导处副主任齐晓玲、市三中教导处副主任史春梅,为学生和家长“如何科学填报高考志愿”做讲座,连士涵认真学习了报告的内容。在填报志愿时,请了几位老师帮助参谋,最后还是他自己拿定主意去“哈尔滨工业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离报到时间很短,没有时间出省旅游,全家决定去密山兴凯湖小住几天。八月正是北方美好的季节,兴凯湖不是海,却象海一般宽广,湖上鸥鸟成群飞翔,国家划艇队正在这里集训,游船在湖上穿行,击起层层浪花,使人感到很惬意,我们找到一个农家院住下来,品尝味美的大白鱼,到湖边游泳,在海一般湖水中畅游,我在岸边浮想联翩,想到连士涵一定会在今后生活的波涛中劈浪前行。湖水横无际涯,岸边游人如织,“新开流”的历史遗址让人神往,在这丰富的游乐中,紧张的情绪一下轻松起来。连士涵报到前应邀给新高三同学讲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也算是对后来学弟学妹们的一个鼓励。
当下,新一届领导班子,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学校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领导很重视历史的传承,成立了校史办公室,校长亲自抓七十年校庆筹备工作,“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连士涵去哈尔滨学习后,我感到寂寞,百无聊赖,这时在南方工作的同学孙晓岩说:老师不去老年大学,又不爱打麻将,写写关于自己的“回忆录”吧,我觉得建议很好,确定了写作题目:《我的二中情愫》,想法跟校史办孙时军老师谈了,他也支持我的想法,规定写作任务,每天写300字,开始坚持得还好,2018年10月去华东五市旅游,返回途中,在杭州发生意外,疗伤期间写作搁置一段时间。2019年2月孙晓岩回来探亲,同学相聚,又提及此事,同学们又在催我,所以又拿起笔来,就用这篇回忆录,做为给二中70周年华诞献礼。
在职的三十八年里,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不敢懈怠,因为自己从事的是育人工作,教育效果需后人评说。
在返聘的九年中,仍在努力前行。叶剑英元帅在《八十书怀》里写道:“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我今年也八十岁了,也要在“无限好”的时光里,活的更有意义,我愿在西门口那颗老柳树下,高声吟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诗篇。
(斧正:孙时军)
2019年12月